close

  張勝軍
  “風能進雨能進,國王不能進。”這是一句膾室內裝潢炙人口的英國諺語,它出自18世紀中葉英國首相威廉·皮特。可以說,一種幾乎天生的公私界限賦予英國人特有的剋制和自律。筆者此次訪問英國的主要目標之一是瞭解英國公民社會、非政府組織(NGO)的運作及其與英國政府的關係。我想,在處理國家與社會關係方面,中國不妨向英國取經。
  倫敦西郊的英國海外志願者服務社總部,是一個通過志願者的行動消除貧困和弱勢的發展機構,在國際上頗有聲望。座談中我瞭解到該機構的運行模式,其實也是通過各國政府介入和參與的海外項目來從事志願者服務的。這個機構善於培訓、管理和組織志願者。我想,也許NGO大國是中國未來身份建設的重要方向之一,中國可以加強與英國在NGO方面的合作,尋求共通的價值和身份。當前我國一些企業不熟悉如何與當地社會建立起聯繫,受過國際培訓的中國志願者將來房屋貸款可為中國企業的“走出去”服務。
  在世界主房屋貸款要大國中,英國對公民社會的培育和重視可謂是一個特色。在英國,政府與公民社會的關係定位是“伙伴關係”。換言之,公民社會不是政府管理的對象,更不是政府的下屬機構或“僕從”,而是“平等”的關係。英國之所以致力於“大社會目標”建設,出自其獨有的理性和平衡的歷史傳統。
  如今英國設有服務ssd固態硬碟廠商於建設大社會的“大社會銀行”。2012年英國正式對外公佈了首批總額超過3700萬英鎊的社會投資計劃。這種新型社會銀行與英國司法部合作創設了一種社會影響債券,讓投資者參與降低3000名囚犯未來6年的再犯罪率的計劃。如果未來的犯罪率下降,那麼,購買債券的投資者會獲得較高的回報。
  不過,在探索政府與社會的關係方面,英國同樣走了一條漫長而曲折的道路。從20世紀前的“守夜人國家”到20世紀中期的國家“超載”,再到20世紀80年代國家的“卸載”,直至今天才形成了政府“掌舵而不划槳”的新公共管理核心理念,即通過公共服務的市場化設計裝潢、民營化和社會化,將企業精神引入公共服務生產機制。
  1998年,在《我們國家的新動力:新的社會契約》綠皮書中宣佈英國福利制度的新理念是“為能夠工作的人服務,為不能工作的人保險”,力圖實現福利由國家化向社會化的轉變,由普遍社會福利向弱勢救助的方向轉變。為此,當時的布萊爾政府與NGO簽訂了《政府與志願及社區部門關係協定》,從而在歷史上使得NGO第一次進入英國公共政策的主流領域。
  當前英國正在用“大社會計劃”,致力於解決“社會失靈”,在教育、家庭救助等社會基礎領域的投資,可以在未來節省大量社會成本,收益巨大。通過政府指導、私人融資與第三方努力融為一體,將降低未來對公共服務的需求。這是全世界面臨的前沿難題,而英國人也許趟出了一條新路。▲(作者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)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x69qxyww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